编者按
1月3日上午,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长林旭阳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提出了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安排。本报现予聚焦,以飨读者。
回眸2022年
行稳致远勇作为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叠加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为企业退减降缓税费67.2亿元,发放贷款120亿元。市场主体净增6.7万户、规模突破70万户。33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90亿元,超全年任务,第三季度项目工作正向激励考评全省第二。新增对接产业类项目283个、总投资3792亿元,湄洲湾火电厂三期、五矿选矿基地、国城三元正极等21个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
■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引进各类人才1572人。“莆田鞋”集体商标成功注册,亚太最大、全省首个精酿啤酒生产线实现投产,云度新能源汽车战略性重组。生命健康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值均增长20%以上。京东(仙游)数字经济产业园经验获国家商务部推广。完成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木兰溪绶溪片区项目入选国家EOD模式试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居全省首位。
■城乡品质一体提升
开工棚改1.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49个,新区扩容、老城提质双向发力。木兰大道一期实现通车,新改扩建城市道路66公里,建成莆阳福道42.2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60个、口袋公园35个、公园绿地73公顷。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水质优良比例均居全省第一。常太镇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成美丽示范点3400个。
■改革开放多点突破
在全省率先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个体户“一表登记”改革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创新“12345+智慧监督”督办机制,群众满意率99.9%。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0%。对台铁矿石中转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升级建设莆田国际陆港,开工建设罗屿第二个40万吨级泊位,港口吞吐量5360万吨、增长7%,增幅居全省沿海港口第二。
■民生答卷温暖厚重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镇职工月人均养老金分别提高6.9个、4.4个百分点,新改建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100个、长者食堂34个,新增婴幼儿普惠性托位1693个,推动安置房回迁1.5万套。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800个、义务教育学位2.8万个,与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床位500张,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治理撂荒地2.3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6.17万亩。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41%、死亡人数下降34.8%。涉诈人员劝返和“四专两合力”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亮点
●木兰溪流域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湄洲岛入选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获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优秀等次,绿色低碳发展案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试点列入《2022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
●莆仙戏《踏伞行》代表福建参赛,为我省时隔15年,再次斩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开街
●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五洲同聚
●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经验做法首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和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推广
●开通运营“水上巴士”,游客林间泛舟、绿心赏景,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投资百亿实施民生三个“十大工程”,惠民红包更暖人心
●创新全流程以快制疫、重点人群双闭环管理机制,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创造“莆田经验”
谋划2023年
锐意进取续华章
1 坚持牢记嘱托、久久为功,纵深推进木兰溪和湄洲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
持续构建木兰溪生态富美走廊,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莆田市践行木兰溪治理理念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意见》,开展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行动,集成实施“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持续保护好湄洲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岛,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打造妈祖文化国际品牌、国际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达92%以上。
2 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更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00个,新增中小学学位1.7万个。更实举措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8%以上,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大力度加强改进人才工作,引进领军人才项目10个、高层次人才100名,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名。
3 坚持数智赋能、强核提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匠心智造产业新城
实施三大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坚持品牌化引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四大经济新动能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实施五大新兴产业壮大工程。抢占新赛道、打造新终端、再造新优势,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品牌建设工程。以建市40周年为契机,发布城市吉祥物、市歌,打造城市IP,以城市品牌助力产业发展。实施民营经济提质工程。新引进莆商总部回归企业10家、资本回归10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19家。
4 坚持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全力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打造山水诗画生态韵城
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北城南港、拥溪向海、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成沟头、龙德井等旧城片区综合开发,新改造老旧小区41个,新改建城市道路60公里,新增莆阳福道20公里。推进城市精细治理,创建示范路线7条、示范街区7个,更新改造燃气、供排水等老旧管网106公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行“田长制”,新增高标准农田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1万亩以上。建设现代农业重点项目50个,育成省级以上新品种5个,打造“五个美丽”建设点3300个。
5 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打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堵点,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引进3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10个、超亿元项目100个,项目签约率、开工率均超70%;抓好330个省市重点项目,实现投资900亿元。大力提升改革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群众办事网上申报率80%以上、全程网办率70%以上、当日即办率90%以上;新改建专业化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4000亩以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跨境电商“一区多园”建设,推动百威雪津、金鹰绿色产业园、佳通轮胎产业园、铁矿石贸易平台实现“四个超百亿”。深化莆台融合发展,争取开通两岸快件航运通道,创建省级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推进10个莆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
6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提升健康莆田水平,推动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平稳有序落地,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床位200张;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个,创成3个国家级卫生乡镇。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改造提升幸福院50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新增托位500个以上,新开工棚改1.8万套。
7 坚持以港兴城、港产联动,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
推动集疏运体系提标,加快罗屿半岛滚动开发,建成石门澳6、9、11号泊位,建设东吴东4号泊位,推进陆海内外联动、疏港公路建设,提升港口辐射能力。推动功能性生态提级,建设对台运输综合通道,建设东南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拓展港口服务供应链。推动港产城融合提效,推动哈纳斯液化天然气、湄洲湾火电厂三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湄洲湾电力枢纽中心项目,打造千亿能源经济港区。
8 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力提升莆仙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打造妈祖故里文化名城
传承发展莆仙文化,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0个非遗传习所,培育50个非遗传承人,精心打造一批荟萃传统精华、紧扣时代脉搏的莆仙戏精品。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常态化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建设市工人文化宫、市委党校新校区、市档案新馆,建设一批社区健身、灯光球场等群众性体育场所。
9 坚持红线意识、底线思维,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全力构筑安全发展防线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控动态监测机制,优化电力运行调度,落实粮食等储备任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打造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样板,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
文字整理:吴琪娜 制图:刘智豪 郑倩